醉温柔 > 历史军事 > 乾坤已定 > 第63章 家有慧子(3)

第63章 家有慧子(3)(1 / 2)

赵鞅环顾人群,获得莫大的满足感。看来他赵某人的儿子,武比文强,将来上战场跟智氏决一雌雄,不怕赢不了他们。

有了好的开头,气氛跟着热闹起来,剩余六位兄弟分别上场,个个自信满满,发挥出色。

伯鲁选戈,加了长柄,既有攻击性,又多了挥舞空间,方便拒敌不得近身;老三选戟,三面皆能行刺,可说是战斗力十足;老四选矛,老五选刀,老六、老七都选了霸王枪。

无论哪位公子,对各自选用的兵器都能熟练使用。他们知晓所持武器的优势劣势,虽因使用时长不同,年少的不如年长的娴熟,但是,他们都认真比试,态度端正。

看完武试,老父亲因文试被乌云笼罩的脸上终于得见阳光。总算是后继有人,不枉天天耳提面命。被文试重创的心稍稍被抚慰了。赵鞅想,或许孩子们只是贪玩,疏于练习,只凭兴趣取舍。日后勤学苦读,自然能背得滚瓜溜熟。

值得一提的是,人人对兵器如此热爱令他十分惊喜。赵鞅自幼就爱舞刀弄棍,赵成大感意外。赵成的意外是有原因的,从赵衰算起,赵家从来没有出过一名叱咤风云的骁勇猛将。当然,赵鞅也谈不上以武艺立功,只是个人兴趣罢了。

自晋文公以来,先氏的先轸、先且居,中行氏的荀林父、中行偃、中行吴,郤氏的郤缺、郤克、郤锜,栾氏的栾枝、栾书,士氏的士会,魏氏的魏颗、魏绛、魏舒,皆出善骑能射的勇将。

赵氏却无一人入围。可见,赵家的血脉家传里,尚勇好战一直被抑制,或者是不受鼓励。到了赵武尤甚。只因绝处逢生,一直如履薄冰,小心翼翼,于是将谨言慎行奉为圭臬,把血腥杀戮视为洪水猛兽,代代传承。

赵鞅的天性跟父亲赵成南辕北辙,跟赵成信奉的家训也格格不入。幸好,赵氏家族有个令其勇往直前不脱时代需求的优点——应时而变。因为拥抱变化,赵成对赵鞅的“离经叛道”给予的是包容欣赏,而非排斥禁止。否则赵鞅很可能会被改造成另外的模样,以适应“家训”的要求。

这么一想,赵鞅一下内疚起来。他用自己的标准要求孩子们,可是他的标准是否代表绝对正确,他也没有把握,需要时间来验证。未来是变幻莫测不确定的,焉知如今稚嫩的孩子不会依势而动?凭什么认为忠厚有余的长子就无法在兵临城下时做出正确的决策?

如今他们并未直面风险,只因有他的庇护,他们理所应当的享受和平的阳光。正因为如此,难免松懈,不够上进。

如果有一天,大敌当前,凭八个孩子的智慧难道还不足以筹划出一个拿得出手的最佳对策?不太可能!想明白了这一点,老父亲豁然开朗,内疚、惊喜、感恩、雀跃涌上心头,风和日丽突破云层取代沉沉阴霾。

“今日之试到此为止,都散了吧。”赵鞅仍是一副高深莫测的表情,可是他嘴角不小心泄露的微笑还是被八双眼睛捕捉到了。

八兄弟相互对视,暗自庆幸,幸好平日里爱玩爱耍,兵器熟练,技艺精湛,否则,不知父亲会如何惩罚他们。想到过了一关,他们如释重负。跟父亲作揖告退时,个个踩着轻快的步伐。

尹铎和周舍也是你看我我望你,心中的大石终于落地。想不到公子们读书懒散,对兵器却十分热衷,精通武艺。两相抵消,将军不是十足的满意,至少也是十分安慰和略有惊喜吧。

身为赵府的总管,内宅里发生的任何事情都跟他们二人休戚相关。大到卿族权要拜访,小至买卖童仆,巨细无靡,都要过问。许多事情,初看似乎跟他们无关,事到临头,追溯责任,总会回到二人身上。

比如后院夫人侧室嫡庶子女这些事情,其实更严谨的来说,是将军自己的事。俗话说,清官难断家务事,更何况两人是没有爵位等级的总管,而非国君任命的大夫官吏。

但是,因为你是总管,总的都要管,只要闹出什么事,赵鞅的第一反应就是——把尹铎、周舍叫来。

所以,夫人们争风吃醋,公子们打架斗殴,丫鬟们相互指责,二人都要亲自过问,一一厘清是非对错。

为此,二人常私下感慨,不知董叔是怎么摆得平府内林林总总的大小杂事却没有被拖垮身体心力憔悴积劳成疾?

唉,想起董叔,二人又是一阵唏嘘。虽然杂事缠身,年界古稀的董叔仍然身体健朗,精神矍铄。若非那场智跞设下的死局,董叔可以清闲的安享晚年、含饴弄孙,而非不得善终,尸身还饱受欺凌。

若是董叔健在,他们接手赵府也能轻松从容,有事还可向他请教。突闻噩耗,两人来不及难过,府中大小事务已经把他们压得喘不过气来。

从二把手到“荣升”一把手,责任远远超乎一个级别的升迁。有董叔在前面挡着,二人只要做好例行事项,履行职责,如实告知,定期汇报即可。虽然难免有棘手的事情,遇到阻滞,有所迁延,毕竟只是局部,影响有限。

现在是站在塔顶,风景虽好,寒气也重。总揽全局,兼容并包的同时,细

最新小说: 三国:鬼背郭嘉,虎牢关手撕吕布 爹,天冷了加件皇袍暖暖身 我的爷爷朱元璋 东周策 唐时明月宋时关 三国:家父董卓,有请大汉赴死! 好!朕的傻儿子终于造反了! 炮火弧线 大炎护国皇太子 斯特拉瑟的红色德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