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温柔 > 历史军事 > 乾坤已定 > 第39章 鸡父之战(3)

第39章 鸡父之战(3)(1 / 2)

“鸡父之战”是吴楚交锋的重要战役,发生在春秋中后期,其目的又在争夺淮河流域的州来,意义不同以往。

淮河流域的控制权是楚国强大之后一直紧紧掌握在手的,随着州来的二度失守,标志着楚国在与吴国的竞逐中渐渐落入下风。从此,形势朝着有利于吴国的方向发展。

天平一旦倾斜,审时度势者会乘胜追击,扩大优势,弱者若不奋起直追,很可能愈见弱势,难挽狂澜。

“鄢陵之战”中,“晦日”被楚国刻意忽略,此役,“晦日”则被吴国彻底摒弃,由此可见,中原文化包含的传统军礼制度,在两个蛮国面前根本无足轻重。两国的较量像是两位力大无比的莽汉的格斗,不讲武德,只论输赢。

两恶相遇,吴国明显更暴虐凶残。将死囚拉上战场,利用他们迷惑敌人,任他们自生自灭,用今天的眼光来看,不用说,泯灭人性的罪责难脱。就算回到2500年前,中原诸侯也无人使出如此冷血的计策。

当然,吴国之所以成功崛起,除了晋国的援助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前提:春秋已近末世。吴国对外征战更注重权谋策划,更讲究韬略,以结果为导向,为达目的不择手段。——这些,都是战国的预热。虽说残酷无情,却是大势所趋。

这一年,中原双雄的境遇大相径庭。

晋国外无战事,除了协调诸侯国的争执扯皮之外,一切安好。

楚国则深陷越来越强大的吴国的纠缠,分身乏术,无暇顾及中原事务。

表面上看来,晋国稳如磐石,不足为忧,实则不然。待看完叔孙婼被扣押的后续,再作结论不迟。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这句老生常谈,此时再次出现。不管是为了混脸熟,还是为了应对它的字面意思,总之,它不请自来。

公元前541年,为重温旧盟,晋楚两国在虢地举行会盟。楚国代表是时任令尹公子围,晋国代表则是时任中军元帅兼执政赵武。

鲁国也参加了此次会盟,并派亚卿叔孙豹参会。不料,令尹子围突然发难,捉拿叔孙豹,并要求将其诛杀。原因是,会盟之前,鲁国发兵讨伐莒国,占据郓地。

赵武闻讯大惊,赶紧命人查明事由。

经查,鲁国是攻打莒国不假,可是决策者是鲁国执政,也就是鲁国“三桓”中最有权势的季孙氏所为。时任正卿季孙宿才是战争的如作俑者,叔孙婼掌管外交,根本无缘置喙。

当时乐王鲋和叔向随侍赵武左右,于是三人展开讨论。

乐王鲋声称,其中可能另有隐情,并主动请缨,面见叔孙豹问清情由。他既如此热情,赵武便顺水推舟,让他去打探消息。

乐王鲋在晋国是出了名的贪婪好利,他见到叔孙豹后,胡乱寒暄几句,惺惺作态的表示同情过后,马上露出了庐山真面目。令他始料不及的是,叔孙豹虽处生死交关,却没有同意乐王鲋的请求。钱一分不给,生死由命罢了。

乐王鲋归来回报赵武,脸色不佳,经叔向提醒,赵武心生疑窦。

后来,叔孙豹的亲信听说晋国执政有意营救叔孙豹,辗转找到赵武,将乐王鲋在叔孙豹面前的言语行径全数还原,并将叔孙豹严辞拒绝索贿的理由也告知了赵武。

有一段话尤其感人——

“拒绝乐王鲋并非爱惜财物,而是情理不容。诸侯之会,旨在保卫国家社稷。如果用财货求得免于祸患,求得个人苟且偷生,怒气将会转向国家,鲁国必定因此受到讨伐。将祸转嫁给国家,不就成了国家罪人?代表鲁国参与会盟,却因我之故招致战事,还谈什么维护国家安定?”

赵武听后,大为动容,表示一定不能让叔孙豹这样赤胆忠心的贤人被无辜牵连,葬送性命。于是,他毅然去到楚国的营帐,找到傲慢霸道的楚国令尹,据理力争,决不相让,终于解救了叔孙豹。

万万没想到,叔孙豹的儿子继承父爵父职当上鲁国的外交大臣,竟然也遭遇了索贿,而且同样来自晋国。

叔孙婼被扣押后,士鞅的使者登场了。他向叔孙婼嘘寒问暖,表示出无限同情,接着又含沙射影的对韩起的处事能力表示怀疑,并声称,如果是自家主子出面,定不会让叔孙婼受此等委屈。

表演结束,狐狸尾巴终于露了出来——使者转达了士鞅的目的——“使请冠焉”。

当年乐王鲋向叔孙豹索贿,史书记载的用语是“请带焉”。两者对照,顾名思义,带即为衣带,冠则为帽子。

由此可见,春秋时期,尽管诸侯强势,王室微弱,在索贿这件事情上,仍是非常含蓄。表面上说的是衣冠,实则是财物布帛。婉转的表达,双方都有回旋的余地,可下的台阶。

如今却不同,有人公开向人索要lb牌子的旅行箱,并以此为要挟,是否备齐指定奢侈品,事关对方能否进入职业生涯的最高平台。而且类似的事情俯拾皆是,司空见惯。

当年,叔孙豹以一条裂开的布帛表明心志,而今,他的儿

最新小说: 三国:家父董卓,有请大汉赴死! 爹,天冷了加件皇袍暖暖身 斯特拉瑟的红色德国 唐时明月宋时关 炮火弧线 三国:鬼背郭嘉,虎牢关手撕吕布 我的爷爷朱元璋 东周策 大炎护国皇太子 好!朕的傻儿子终于造反了!